越國青銅劍:
一九六五年在湖北省江陵縣楚墓中出土了一柄越國青銅劍,劍長五十五點六厘米,寬四點六厘米,重八百五十七點四克。劍由銅、錫、鉛合鑄而成,雖長埋地下二千五百年,出土時刀口仍很鋒利,劍身未受腐蝕。劍格兩面有花紋,嵌以藍色琉璃,整個劍身滿飾菱形暗紋,靠近“格”處,有“越王鳩淺自作用劍”八個鳥篆銘文,劍身插在素漆木鞘內。這足以說明紹興古代鑄劍者的高超工藝。
此外,不久前,在河南省淮陽縣一座楚墓中又出土一柄“越王劍”,據鑒定,也是越國鑄造。劍長五十八厘米,寬四點五厘米,造型別致,劍格、劍首均有錯銀銘文。此劍也由銅、錫合鑄而成,雙刃鋒利,劍脊突出,劍格正面鳥篆銘文為“越王”二字。
紹興及其附近地區,歷年來也陸續出土若干于越(越的古稱)的青銅劍。一九五九年,在紹興的西施山,出土越國文物一百多年,青銅劍就是其中重要出土文物。
至于越國鑄造的劍為何在楚墓中出土,經史家考查,這是由于越國戰勝吳國之后,進兵中原,后來被楚國征服,這些劍因此成了楚國的戰利品,這些古劍今日出土之地正是當時楚國的地盤。
會稽刻石: |
![]() 秦始皇登峰,東瞻浩瀚大海,西眺巍峨的鵝鼻山,南望彎彎曲曲的蘭渚江,北觀明鏡般的湖面和水鄉澤國。這位封建君王為了宣揚他統一中國的功業,就命左丞相李斯手書銘文,刻石記功,將此碑石豎于會稽鵝鼻山山頂(故鵝鼻山又名刻石山),這就是聞名的《會稽刻石》。而天柱峰亦因此而命名為秦望山。 但到宋以后,刻石就不見了。到元代至正元年(公元一三四一年),紹興路總管府推官申屠炯用舊藏《會稽刻石》拓本摹勒上石,置于郡庠之稽古閣(今紹興稽山中學內),并在碑石的陰面同時摹刻了另一秦篆《繹山碑》。清康熙年間《會稽刻石》的碑面文字為石工磨去。到清乾隆五十七年(公元一七九二年),紹興知府李亨特仍用申屠炯原拓本重刻于原石。 現這一刻石藏在紹興文管處,碑石古樸,高八尺七寸,寬四尺四寸,上刻篆書十二行,每行二十四字,還有用隸書撰寫的題記三行,計六十字。記的是秦王朝統一六國的功業和治理國家的方針大計。 |
西王母畫像銅鏡: |
![]()
日本人梅原末治編的《紹興古鏡聚英》一書中,就談到紹興出土銅 鏡傳到日本的事。
|
東漢建初買地摩崖刻石: |
東漢建初買地摩崖刻石,又名大吉碑,在紹興城東南四十里富盛鎮的跳山東坡上,刻于東漢建初元年(公元七六年),距今已有一千九百多年歷史,是紹興、也是浙江省現存的年代最早的摩崖![]() 刻石高三米,長二點三米,共刻二十二字,隸書。布局為上下兩列,上列一行為題額,直刻“大吉”二字;下列五行,每行四字,即“昆弟六人,共買山地,建初元年,造此冢地,直(值)三萬錢?!?nbsp; 據清代著名金石家阮元考證。它是當時買地的券文。字體是 東漢初期的隸書,方正渾厚,很少波磔。對研究漢隸的發展以及東漢的經濟,很有參考價值。 據傳,刻石發現于清代道光三年(公元一八二三年)。當時,山陰金石家杜煦、杜春生兄弟到跳山尋覓先世葬地,偶然在一滿布苔蘚的山石旁小憩,當地鄉民告訴他們“有字在石上?!倍攀闲值芗刺奕ヌμ\,果然見到這塊石刻。那時,浙江按察使吳榮光(字荷屋)愛好搜羅古刻,常為浙江沒有找到漢代刻石而遺憾。一天偶然見到這塊刻石的拓本,十分賞識,就偕同趙魏、陸耀等人專程到紹興觀看。并手書題記,勒石其旁。曰:“后一千七百四十八年道光癸未南海吳榮光偕仁和趙魏武進陸耀山陰杜煦杜春生獲石同觀?!?br style="margin:0px;padding:0px;list-style-type:none;" /> 從此,這塊埋沒荒山一千多年的刻石轟動一時,許多人“爭先快睹,求取幾無虛日”。 這塊刻石解放后正式定名為“建初買地摩崖刻石”,并列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越瓷谷倉: |
![]() 就發現在三國孫吳時代(公元三世紀)的墓葬中,有不少的瓶、壺、碗、盤等青瓷器,其中最突出的是青瓷的谷倉模型。 青瓷的谷倉模型,是墓葬呂的一種,這件青瓷谷倉,高四十七厘米,腹徑三○厘米。倉身雕貼許多人物、龍魚、飛鳥。倉的一側有許多文字記載,額文作“永安三年”四字,永安是吳主孫休的年號,下面刻有“富且祥,宜公卿,多子孫,壽命長千億萬歲見未央”等字樣,分列四行。從這一塊小小的記載上,已明確地指出,這座谷倉制作于公元二六○年。倉口和倉門都有守衛門犬的形象,倉口那條門犬,口銜一雀。谷倉的上部雕有樂伎多人,各持不同樂器。這谷倉上的人物、魚龍、走獸,形象生動逼真。 這件三國孫吳時制作的谷倉,全身青釉的釉色已顯現為較深的綠色,施釉也較厚,已離開了早期釉薄而作淡綠帶黃色的階段,這說明在燒制的技巧上已邁進了一大步。 |
太平天國壁畫: | |
一八六一——一八六三年太平軍進駐紹興期間,在紹興繪制了許多壁畫 ,現 在紹興城內尚存六十余幅,分布在十八處。這些壁畫分別以歷史故事、水戰、陸戰、紹興戰時形勢、山水、動物等為題材,鮮明生動,是研究太平天國史、美術史、紹興地方史的寶貴文物。保存得較完好的有李家臺門和探花臺門等處。
李家臺門的太平天國壁畫,氣勢磅礴,具有鮮明的地方色彩,壁畫繪在李家的“香火堂前”。東西兩邊墻上各有大小四壁,大壁高三點六三米,闊二點四三米,繪有鳳凰、白象、獅、麒麟等飛禽走獸。壁畫線條流暢,風格明朗,所用顏色以墨、朱紅、花青為主。堂正中還有六扇大屏門,每扇高三點六 三米,闊零點八四米,總面積為十八點三平方米,彩繪著一幅威武的巨大蟠龍。這些壁畫,至今雖已一百多年,但色澤仍絢麗多彩。 探花臺門的壁畫內容,多為歷史故事,如“趙子龍截江救阿斗”、“張飛獨守灞陵橋”、“九江口火燒陳友諒”、“楊六郎轅門斬子”等,所繪人物無不栩栩如生。 |
Copyright © 紹興市文物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系電話:12345678
12623